先前在社群上看到一串討論,內容是關於有些龜友,當他們提出關於陸龜症狀問題時,總是可以看到一定比例的龜友,回覆「去看醫生」,因此,讓那位提出討論的龜友覺得,如果看醫生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話,那為什麼要發文詢問呢?

是的,確實有些龜友,發文詢問的目的,可能是因為特寵醫院太遠,不方便前往,抑或是狀況緊急,希望能夠獲得一個即時解決的方法,必要的話再前往特寵醫院,當然,我就直說了,也有不少龜友,是養龜之前,並沒有準備一筆足夠的預算 (甚至沒想過),是要帶陸龜去看醫生的。

沒錯,確實並非任何症狀都是需要去看醫生。好比食慾變差,有經驗的飼主,能夠觀察出其他變化,好比室溫降低、飼養環境改變、進食的喜好等等的因素,直接判斷出:嗯!這是個正常現象,反正過個幾天,就會恢復正常,或是提高環境溫度,自然就會開始吃了。

對於無經驗的飼主,可能會開始有各種焦慮,好比是不是因為排便不順暢、感冒、腸胃出問題等等各種不確定的猜測。

在自身經驗不足的情況下,對於其他龜友而言,無法透過比主人更長時間,去觀察陸龜的狀態的話,最實際的作法,就是建議去看個特寵醫生,先透過基本的理學檢查、糞檢、X 光檢查等,排除各種食慾變差的可能性,再去做其他的推測。

其實陸龜就像人一樣,如果今天感冒發燒,可能就會有各種可能性,最不嚴重的可能只是一般小感冒,但也不排除是流感、Covid-19 等各種可能性,對於一個非醫療專業的我,應該是無法列完所有可能性的。

當陸龜出現各種異常狀況時,如果不確定的話,確實可以透過各角度詳細的照片、甚至影片,來提供給其他有經驗的龜友參考,並提供相對可行的建議,但身為發文者,除了虛心接受,並參考各種可能性以外,其實,也要有足夠的判斷能力,再去決定是否要帶去看特寵醫師。

如果經驗不足,也沒有夠資深前輩直接一對一指導的話,透過去特寵醫院看診,也是讓自己經驗快速提升的一種作為

有句話說:「經驗是最好的老師。」這句話說得沒錯,但經驗要付出的代價,往往是最貴的,無論是過程中要花費不少金錢也好,抑或是可能會無意間,犧牲了幾條生命也說不定。

因此,一般大家會建議,飼養陸龜之前,即便無法「做足」功課,才真正入手第一隻陸龜,但也務必做好基本的功課,至少環境要先準備好,其他的部分,就透過觀察一條活生生的生命中,慢慢去累積經驗了。

當然,在輕微症狀的前提下,是可以透過經驗來做簡單的處置,好比剪指甲,一個不小心剪得太深,導致指甲出血,那可以用事先準備好的止血粉、優碘藥膏等等的來塗抹,並且等他們經過一段時間慢慢復原。

但如果今天的異常狀況,是可以明顯感受到陸龜有強烈的不適,那麼,相信再怎麼有經驗的龜友,也只能透過推測來判斷,但往往也不需要期待這些「判斷」會被說得太肯定。最好的做法,就是直接前往特寵動物醫院,做個比較全面的檢查。

好比 X 光為例,有些脹氣、結石等等的外顯症狀,有經驗的前輩,或許多少可以看得出來,但如果僅有參考前輩們的推測,而只有透過猜測性的方式來治療,萬一最後發現是其他原因,那也不排除錯過黃金治療的時間,很少人願意承擔提供錯誤建議的風險。

想像自己是一個成年人,如果今天鼻子過敏,可能會去買抗組織胺來吃,如果今天頭痛、發燒,可能會去買普拿疼,或含有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。甚至,如果同時存在各種症狀,但偏偏症狀也不太嚴重,不至於需要半夜跑去掛急診的程度,也可以考慮直接吞個綜合感冒藥來解決問題。

但如果自己家有小小孩、小嬰兒,就可能會擔心各種用藥問題。在不確定的前提下,也不建議讓小孩亂吃,這時候,最安全的做法,就是帶去醫院、診所,請專業的醫師來做判斷,並給予適當的用藥。

是呀!陸龜也是這樣不是嗎?對於幼龜、或是自己經驗不足的情況下,尋求專業的建議,絕對是必須的。但當自己有了充足的經驗後,很多問題,其實馬上就會有對應的答案,並且知道該如何去處理了。

還是要強調,每一隻陸龜,都是獨立的個體、都是一條生命,即便是同個品種,甚至是同一個爸媽出來的陸龜,也還是會存在著不同的體質。因此,前輩們才會叮嚀,養龜就是要多觀察,要了解自家每一隻愛龜的特性和喜好,如果可以的話,定期帶他們去做健康檢查,除了能夠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態以外,也算是可以更進一步地熟悉他們的體質。

在此,再次附上由抓抓爸持續整理更新的陸龜專屬動物醫院清單,歡迎分享此網址給有需要的龜友。

總而言之,特別心血來潮想要分享這篇的內容,並非要鼓勵大家都要能夠成為治療陸龜小症狀的專家,反之,更不是要提倡當陸龜有任何一點小症狀,就要衝去動物醫院檢查。而是希望新手龜友們,能夠漸漸學會去判斷,怎麼樣的狀況應該直接盡快預約特寵醫師,而什麼狀況可以單純尋求其他資深龜友的協助,或直接自行處理。

養龜路上,我們一起持續學習與成長,一起累積經驗吧!

如果覺得內容有幫助的話,歡迎訂閱赫曼抓抓的 Youtube 頻道,並追蹤 赫曼抓抓 Instagram 唷!

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嗎?歡迎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