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著烏龜去旅行、公園散步,已經是我們夫妻的週末日常。
雖然愛龜成痴,但礙於空間關係,無法飼養太多烏龜,因此,光是去公園的池塘看烏龜,也成了我們的共同目的之一。
有時候,也會帶著自行買的飼料,去公園餵食烏龜,當引來大量的烏龜,伴隨著魚群,甚至是鴨子時,也會同步引來小朋友們的注目。
「那個人怎麼抓到烏龜的?」這句話,我們從天真的小朋友口中,聽過了幾次。
通常,我會用餘光看到帶著小朋友的家長,先往我手上的抓抓看了一下,接著會有三種情況發生:
第一種,是選擇不說話,然後帶著小朋友離開,這種我解讀成,也許是認為我手上的抓抓,真的是從池塘裡撈的,或者是野生抓來的,但為了避免在我面前,提出這種可能會讓人尷尬的質疑,於是選擇先帶小孩遠離;當然,也有另外一個可能性是,看到有人好像可以從池塘裡撈出烏龜,小孩可能也會要求家長這麼做,並且也想帶一隻回家,所以先離開是好的。
第二種家長,會認真看了抓抓之後,然後說:「那應該是那個叔叔自己養的。」嗯,聰明,野生的烏龜,龜殼應該不會被維護得這麼乾淨。有些家長甚至會更進一步地指出,叔叔手上的抓抓是陸龜,不是從水裡面抓到的。
而最後一種,大概佔有一半的比例,是會帶著小朋友來攀談的類型,這時候就會有一些疑問的產生,像是抓抓的品種、抓抓吃什麼、能不能放到池子裡,當然也還是會有人直接問,抓抓是從池子裡抓的嗎?
只要是善意的發問,再怎麼基本的問題,我都會很樂意耐心回覆,甚至如果小朋友希望可以摸看看抓抓,我們也願意讓抓抓「獻身」給摸。
曾經還有一次,當我捧著抓抓,在一個同樣有大池的觀光景點散步時,有一家人看到,當中的爸爸,很大聲地說:「那是他們要放生到池裡的啦!」他似乎說完才意識到,不小心自己說得太大聲,一旁的媽媽提醒他說:「你也講得太大聲了吧!」
既然我無法裝作沒聽到,只好笑著回應:「這我們養的啦,而且他是陸龜,怎麼可能放生到水裡。」
在隨意閒聊個幾句後,我們便結束話題,各自往各自的方向離去。
或許對於不少人的印象來說,公園的烏龜都是從被放生開始,再慢慢自行繁殖出來的,尤其外來種的巴西龜,繁殖能力強大、個性又兇猛,是普遍被認為破壞生態的元兇之一。久而久之,也許大家就認為,如果帶著烏龜到池邊河邊,就是打算要做放生的準備吧?
關於「野生」烏龜,我個人的觀念是,如果是台灣斑龜的話,畢竟是台灣的原生種,那就讓他們好好地在那邊生活;如果是巴西龜,好比大雨過後,迷路跑到路上,或者單純出來散步的,如果有能力飼養的話,那就收編下來,倒也不是不行,但當然得留意他們的野性,以及認真了解一下飼養方式,別養了幾天,失去興趣後,又放生回去池子裡了。
至於如果是保育類的龜種,建議最多拍個照就好,可別亂抓呀!
用行動支持抓抓爸持續創作
給抓抓幾顆飼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