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的現在,親生兒子剛滿十個月不久,也算是度過大家口中「最難帶」的時期了。現在的他,每天都會有一些小小「新功能」更新,偶爾也會有一些狀況,好比撞傷、小感冒等等的。即便看過或聽過不少身邊朋友的案例,但實際自己面對到了,依舊會覺得每個挑戰,都是新的課題。

所幸,在資訊已經相當發達的現在,當碰到問題時,除了自己去尋求答案以外,如果想要偷懶當伸手牌,透過網路社群的力量來發問,只要找對地方,有禮貌地向大家尋求協助,通常也都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答案。至於正確性與否,那就得自己去過濾了。

同等於養小孩來說,飼養陸龜大概也是如此吧

入坑前,做了不少功課,來了解怎麼飼養陸龜,但實際入手後,碰到各種問題時,依舊會戰戰兢兢的,最終還是要透過進一步去查證,或者向前輩們詢問,才有機會透過實戰練習,來獲得真正的經驗。

好比在飼養前,知道「陸龜需要泡水」,但是實際入手後,疑問就出現了,陸龜該泡水泡多久?陸龜泡水的水位需要多高?該用什麼水來泡?水溫要用多少?為什麼有人說陸龜可以不用泡水?陸龜泡水的目的是為了什麼?

或許,還不止是這些疑問,還可以繼續呢!陸龜泡水要加什麼嗎?電解質粉?鈣粉?草粉?要加多少?陸龜什麼情況需要緊急泡水?陸龜什麼時候要避免碰到水?陸龜泡水時打噴嚏怎麼辦?陸龜泡水時一直動怎麼辦?陸龜泡水時睡著怎麼辦?

好了,再列舉下去,這篇可能寫不完了。

我想表達的是:沒有人是真正準備好,該怎麼做爸媽的

歷經過照顧新生兒,以及把抓抓從幼龜時期開始飼養的經驗來看,真正體悟到的是,有很多情況,都是我們自以為做足了準備,但實際面對時,卻又是另外一回事,又或者說是另外一種心情。

但這並不代表,我們能夠因此完全不做準備,而是日常時,隨時能夠透過各種管道,好比社群上的討論等等,經由別人的提問或分享的內容,來讓自己提前有些概念,至少當碰到問題時,可以有些方向去尋求協助。

永遠記得有一次,我兒子疑似在翻身的時候,讓自己的手肘去擠壓到,導致他在不該胡鬧的時間點,異常地大哭大鬧,尤其我們嘗試去移動他的手肘時,就突然超爆哭。

當下,我想起了之前在社群上,有人討論到「保母肘」這症狀,並且進而查詢到的是,除非自己是醫護從業人員,要不然,保母肘最快的解法,就是去掛急診,請專業的醫師協助復位。雖然這是常見且不算太嚴重的問題,但若時間拖得太長,或者用錯誤的方式處理,除了孩子持續無法被安撫下來以外,也可能造成其他更嚴重的傷害也說不定。

這事件就讓我慶幸自己曾經看過他人的案例,要不然,可能還會以為兒子只是單純心情差,需要被安撫,而沒有幫他做好妥善的處理。

所以說,關於飼養陸龜,只要做好了功課,有了基本概念之後,就差不多可以準備入手了。但切記,入手後,永遠保持謙虛的心態,持續學習,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做足了功課,也開始有了經驗,就覺得自己是個養龜專業人士。要記得,每十個人,就可能會有十種以上的飼養方式,而每隻陸龜,也都是獨立個體,就像人類一樣,會有不同個性、喜好等等的。

既然要發問,那就虛心提問,當有前輩願意花時間回答時,那就說聲謝謝,採納自己認同的部分,作為下次自己改善的參考,而不是試圖去反駁每一個答覆者。

說得直白一點,這種行為,除了養龜社群中會看到以外,在育兒群組也是蠻常見的。既然覺得自己的做法沒問題,那又何必公開詢問大家,接著再一一打槍他人的建議呢?

最後,有點老套地引用 Apple 創辦人賈伯斯說過的話:

「求知若飢,虛心若愚。」(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)

至少對我而言,無論是親生兒子或抓抓,他們都是持續在成長的,而不同階段,也會有不同的照顧方式,以及需要留意的狀況。永遠保持一個新手爸媽的心態,我想絕對是必要的。

人類的部分,雖然我們不一定會生第二胎,但有機會的話,肯定會飼養第二隻以上的陸龜。因此,或許得要自己飼養到數十隻以上的經驗後,才敢說自己是脫離新手階段吧?

如果覺得內容有幫助的話,歡迎訂閱赫曼抓抓的 Youtube 頻道,並追蹤 赫曼抓抓 Instagram 唷!

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嗎?歡迎分享